上周,社交應用Path私自上傳iPhone用戶通訊錄到自己服務器,而在新加坡的一位程序員爆料,他曾發現一家舊金山創業公司也曾私自上傳用戶通訊錄到其服務器,其聯合創始人就曾是Facebook早期職員。
引起公憤之后,Path終于覺醒,發表了一份道歉聲明并刪去了上傳到服務器上的用戶數據,同時采用新政策,只會在征得用戶同意的情況下獲取數據。很顯然,Path不是第一個私自獲取用戶數據的移動應用,其他還包括圖片分享應用Instagram,后者也很快改變政策并更新軟件。
有很多人都認為蘋果監控不力,但既然事情過去了,我們就應該思考我們從中學到了什么,又將何去何。
如今的App天生具有社交性質,關系更多人,這些社交Web上的聯系日益重要,在某種程度上,這些應用開始反映我們的真實生活,正如許多人之前所說,我么就是社交Web,
社交Web就是我們。
一位作者在《科技行業如何應對危機》中寫道:
是時候徹底改變科技行業的時候了,你的產品是為人所用的,不是玩具,你必須尊重你的產品,也就是尊重你的用戶。
我們日常生活中包含很多層面的信任,無形的社交合約寓意著某種形式的信任,比如和你銀行,綠色雜貨店,咖啡廳做交易,也是建立在這么一種信任基礎上,我們和我們信任的人成為摯友,為你信任的人賣命,信任驅使著我們做正確的事情,正如某人在文章《從Path及Pinterest所學到的》一文中所寫:
這是社交應用應該汲取的教訓,對用戶的信任是至高無上的,維護這種信任最好的辦法就是盡量公開你所做的事情,尤其是當涉及到用戶隱私問題的時候,你用這些信息似乎也做不了什么大事,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說出來而不是等到別人去揭露。
今天的應用需要理解信任的真正含義,做正確的事情,蘋果不強制應用執行“用戶許可”規則,并不代表應用無需執行。比如Marco Arment開發的Instapaper就以一種尊重客戶意愿的方式獲取iPhone用戶通訊錄,尊重用戶隱私的同時發展自己的業務,他寫到:
當利用這些信息的時候,我感到iOS給了我很寬松的訪問權限,并未強制我取得用戶許可,這種行為讓人覺得卑劣,雖然我只有在得到用戶明確許可之后會訪問數據,但我只想查看我需要的信息后盡快推出。從未想過把用戶信息存到服務器上,更不會多看一眼我不需要的信息,但很顯然,很多人都不會這么做。
隨著Web變得越來越社交化,我們在設計軟件的同時需要考慮人的因素,應用開發商必須一開始就明確自己做什么不做什么。
對開發商來說,這么做有這么難嗎?也許吧。這會減慢公司的發展嗎?也許吧,但是,建立一個基于信任基礎上的應用并告訴大家應用都在做什么,數據都用于何處總不是壞事吧。
評論(0人參與,0條評論)
發布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