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微信紅利真的過去了嗎?我們所在的是一個非常細分的ToB垂直行業,屬于某個行業專用的管理類系統,具體是哪個的不說了。
我們在全國的潛在目標用戶,即有購買決策權的用戶人數在2~3萬左右,而屬于該同行業的人群大約在7~8萬左右。
用戶年齡在35~55歲之間,而產品具有高價,復購率低,項目實施周期長等特點。
我們公司開始做微信公眾號已經又相當一段時間了,當時小編負責運營公眾號內容,后來我幫忙建立社群,做會議直播,創建微課堂邀請行業的大伽來線上講課等等。
再后來當競價賬戶穩定了之后招了新的SEMer來負責,我開始專注研究起公眾號的運營策劃。
通過學習其他行業公眾號做粉絲裂變,做用戶活動等,3個多月的時間,公眾號粉絲人數翻了1倍,頭條平均閱讀量提高了3倍以上,通過公眾號來的月有效咨詢數量提高了數十倍。
在8千多粉絲時做出行業內第一篇閱讀量10萬+的文章,證明我們的工作已經小有成就了,從我們公眾號上轉化成我們的產品咨詢用戶的很少是靠我們的營銷活動,絕大部分都是用戶的主動咨詢。
僅僅是靠粉絲的拉新和促活,在幾乎不主動營銷的情況下,只是提供一個了解和咨詢產品的誘導入口,自然就做到的粉絲轉化。
這些信息通過我們銷售打電話聯系后,確認有明確了解意向并進入下一步溝通的占到70%左右。
這些篩選后的信息我們才稱為是有效咨詢(信息),相對于微信剛出現的前幾年,現在微信所起到的效果確實并不如從前,一是隨著公眾號的數量越來越多,內容上人們的可選擇性太多了;二是各種平臺,例如直播,頭條等的出現,也在不斷瓜分著人們的碎片化時間。
不管變的是新的內容承載形式,還是新的內容展現形式,內容價值本身的重要性卻是一直是不變的。
如何利用公眾號提供與眾不同的內容,對用戶真正有價值和被認可的東西,未來將會變得越來重要。
相對于在內容越來越多和競爭越來越大的大眾領域,垂直細分行業內容的稀缺性和專業性,則微信更具有優勢。
評論(0人參與,0條評論)
發布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