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企業轉型應避免的誤區




在互聯網巨頭和創業者批量涌入傳統企業互聯網化轉型所帶來的各種機遇之時,很多先知先覺的傳統企業也已經開始布局,開始“觸網”,一路踉蹌地嘗試做電子商務、做新媒體營銷,但似乎都沒有太好的效果。
傳統企業“觸網”,應規避四大誤區
第一、微信、微博不等于互聯網營銷
對于網絡營銷的看法,筆者見到的傳統企業主大致分兩類,一類是不以為然,漠然視之,看不到這些營銷方式有什么價值;另一類則是“病急亂投醫”,什么流行就追什么,微博流行就玩微博,微信流行就做微信,生怕自己的企業被落下。這兩類企業主的看法,并沒有把握住網絡營銷的本質。
微信、微博并不代表網絡營銷,它們只是互聯網產品的形態。網絡營銷的本質還是營銷,要想做好網絡營銷就必然要完成整個營銷體系的梳理,包括品牌定位、產品定價、渠道建設和服務體驗等。如此,在傳播環節,運用互聯網營銷工具,才有可能針對性地提升傳播效率。
第二、網上開店不等于電子商務
傳統企業做電商可能是時下最火熱的商業動作了,和每一個傳統企業主溝通,基本談的都是電商問題。但是,太多傳統企業對電商的認知還停留在表層,很多人都以為入駐天貓或者京東,就算做電商了。這是多么大的誤解!
電商是什么?“企業利用電子網絡技術和相關的技術來創造、提高、增強、轉變企業的業務流程或業務體系,使之為當前或潛在的客戶創造更高的價值。”簡言之,電商是一種方法而非目標。
增加銷售當然是最重要的目標之一,但絕不是電商的唯一目標。傳統企業應認識到電商具有五大價值:增加和顧客互動交流、在線品牌拓展、增加服務價值、降低成本、增加銷售。如果讓銷售一葉障目,就極易陷入開網店、出更多產品、打價格戰的怪圈之中。增加和顧客互動交流、在線品牌拓展、增加服務價值才是傳統企業發展電商之因,而增加銷售和降低成本是隨之而來之果。否則,增加銷售不過是無源之水。
電商戰略不能等同渠道戰略。如果把線下業務僅當作最底層的渠道銷售策略,而非企業戰略,就一定會忽視消費行為的全過程、消費者滿意度、品牌策略,就會輕視諸如咨詢、反饋、互動、供應鏈管理、用戶體驗、企業形象、在線增值服務等能給核心業務和流程帶來根本性變化的機遇。
第三、信息化不等于互聯網化
信息化,是企業內部行為,比如內部使用OA進行協同辦公,或者安裝了ERP、CRM等管理軟件。而互聯網化,指的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更加注重“人”的作用,這里的“人”既包括企業員工也包括企業的用戶,即消費者。
信息化階段,企業強調的是如何用技術使得內部生產和外部銷售更加智能化、專業化,而互聯網化時期,企業必須認識到員工在生產銷售中的作用,也必須重視消費者的反饋。
在企業業務處于規范化管理、精細化運營階段,企業IT往往處于信息化階段,IT僅僅是模塊化、功能化的工具,主要關注內生問題。IT所扮演的角色,也基本為業務支持、內部服務兩種。
伴隨著商業社會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和各種新興信息技術對傳統商業模式的沖擊,企業業務已經逐漸發展至價值鏈整合、持續創新發展階段,企業IT進入互聯網化階段,IT系統逐漸外化,并直接面對終端用戶。企業IT也隨之走向合作、驅動業務層面。
第四、外包方式不能根本解決人才瓶頸
對于電商運營和新媒體營銷這兩塊業務,很多傳統企業沒有合適的人才團隊去運作,所以會多選擇外包,找第三方的電商代運營公司或者新媒體營銷代運營公司,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這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甚至還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如果長期依賴第三方代運營公司,那么最主要的負面影響就是,傳統企業會越來越缺乏這方面的人才!未來,所有企業都將成為互聯網企業,如果沒能發育出來對互聯網深度理解并且具備電商運營和新媒體營銷能力的人才隊伍,企業是發展不長遠的。何況很多第三方代運營公司又不只是服務你一家客戶,它們經常一個團隊會服務多家客戶,客服、運營人員都是流水作戰,如果對你的品牌理念缺乏理解,又怎么可能給你的用戶提供一致的用戶體驗?
所以,一定要在借助第三方公司外腦和外力的同時,大力發展自己的互聯網人才隊伍,借助第三方力量是權宜之計,發育內生能力、做好企業人才培養才是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