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者:神馬浮云 | 分類:移動應用UI設計 | 瀏覽159次 | 懸賞分:1積分 2017-04-04 06:00:28
移動通信網絡防雷設計畢業論文答辯時老師可能會問的問題,希望知道這個相關問題的朋友能給我說下,謝謝
我要回答
女神
28 結束語 某一防雷接地系統適用于一部分建筑,但由于現代建筑設計五花八門, 建筑使用目的不一,所以對于建筑的防雷接地系統設計不能按部就班,應充分考慮建筑的特點來進行設計。地王國際的建筑結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由于其特殊性,所以在設計上也有一定的特殊要求。本設計在開頭對直擊雷防護中,避雷針的安裝利用了部分建筑的高度,在其之上進行避雷針的架設,使避雷針實體的高度遠小于計算高度,有利于安裝。由于避雷網的布線與引下線的布線有重合,鑒于其承受電流沖擊,溫升等能力及作用相似性,用重合部分引下線亦作為避雷網的垂下線。 本設計主要從防直擊雷、側擊雷、防感應雷三個的方法和技術及接地的方法及接地電阻的計算四個大方面分別進行設計。防直擊雷的方法主要為設置避雷針及其高度計算和設計避雷帶;對于防側擊雷的方法為設置引下線,由于避雷網是防側擊雷和防感應雷,所以把感應雷和側擊雷的防護歸到,稱之為防側擊雷和感應雷的方法。在對接地系統進行設計時,還補充說了內部等電位連接等內容。最后把單一的個體設計綜合起來,以形成防雷接地系統。 本設計基本符合地王國際的防雷要求,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對電源進線沒有進行單獨的防雷接地設計,對于防雷接地網絡沒有充分利用其建筑的鋼筋混凝土中的鋼筋作為引下線和避雷網;對于內部防雷設計亦過于簡單。 隨著現代工業的快速發展,特高層建筑的興起以及高集成化電子設備如計算機、通信設備及工業自控系統已廣泛應用,建筑防雷體系應時代的發展必將突破傳統觀念,雷電理論及先進的防雷設備必將不斷發展。 29 參考文獻 [1] 中國國家標準.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94).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21-23 [2] 王時煦.建筑物防雷設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5.423-424 [3] 蘇邦禮.建筑物避雷與接地.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13 [4] 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IEC62305. Geneva:IEC,2000.3 [5] 中國航空工業規劃設計研究院.工業與民用配電設計手冊.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5.23-24 [6] 倪光正.工程電磁場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5-48 [7] 芮靜康.建筑防雷與電氣安全技術.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80 [8] 陳水明.建筑物鋼筋引下線電流分布計算.工程物理.1999.現代防雷專集.2-3 [9] 劉吉克.綜合通信大樓的防雷接地及電流分布.雷電與靜電.1994.02.1-3 [10] 吳少豐.高層建筑防側擊雷問題的討論.廣東氣象.2002.S2.2 [11] 李德林.高層建筑物防側擊雷問題.電氣工程應用.1990.02.4 [12] 劉劍.高層建筑防雷接地的措施探討.科技資訊.2008.19.23-24 [13] S.Miyazaki and M.Ishii.Influence of elevated stricken object on lightning current and associated fields presented at the Int.Symp.Lightning. France: Avignon,2004.41-43 30 致謝 本設計是在我的指導老師李澤副教授的親切關懷和悉心指導下完成的。他嚴肅的科學態度,嚴謹的治學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深深地感染和激勵著我。從課題的選擇到項目的最終完成,李老師都始終給予我細心的指導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謹向李老師致以誠摯的謝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還要感謝在一起愉快的度過大學生活的行健07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的各位同學,特別是一起做防雷方面的同學,正是由于你們的幫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個一個的困難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順利完成。 感謝行健學院1A446宿舍的同學,謝謝你們四年來的陪伴。 感謝生我養我的父母,多年來未能報答兩鬢斑白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深感內疚。正是他們的支持與關心,才使我有足夠的信心與勇氣去迎接未來的挑戰。 在論文即將完成之際,我的心情無法平靜,從開始進入課題到論文的順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師長、同學、朋友給了我無言的幫助,在這里請接受我誠摯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