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特別想紅.
但是因為人丑且蠢,不知道怎么紅.當時電視上相親節目特別火,《非誠勿擾》、《我們約會吧》、《非常完美》、《百里挑一》等節目如雨后春筍、嫖后皰疹般瘋狂涌出,很多素人都通過這些節目一夜爆紅.
我想,自己是不是也能通過這樣的節目爆紅一把呢.就算火不過吳彥祖,至少也能混個吳孟達嘛.
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身邊的親朋好友,他們都以為我忘記定時吃藥了:上節目的都是俊男美女,像你這樣的,放在城鄉結合部的縣城電視臺選秀節目還湊合,上這種全國性的節目肯定沒戲.
我也覺得他們說得很有道理,但轉念一想:管它有棗沒棗,打一桿子再說.
于是我給各大節目的嘉賓招募郵箱發去了自我介紹和簡歷,過了幾天沒什么動靜;我又給各大相親節目打去了電話,也都沒人接,或者說領導不在.我覺得這事兒應該沒戲了,估計節目嘉賓都是內定好了的.
后來有一次去某互聯網公司辦事兒,看見門口立了塊牌子"《百里挑一》嘉賓面試由此處去",我想:估計是某些內定好了的人選,需要電視臺的編導在這里見一下.我連簡歷關都沒過,估計沒戲.
但是轉念一想:管它有棗沒棗,打一桿子再說.
于是我厚著臉皮走進面試等候區,發現現場清一色的俊男美女,整個房間都散發著瘦臉針和玻尿酸的氣息.跟他們一聊,發現都是小演員、小模特.
有一個美女我在電視上還見過,她在另一檔相親節目還當面大罵過最近因為"奇葩說"走紅的"蛇精男"肖驍(好復雜的人物關系),于是我又害怕以及害羞得想要逃走.
雖然當時我的才華已經非常橫溢了,但還是沒有信心,因為與大家精致的長相相比,我長得簡直就像一個分辨率過低的切菜墩子.
但轉念一想:管它有棗沒棗,打一桿子再說.
接著我就手腳僵硬的闖到面試間見了編導,講了兩個段子.編導看到我雖然不是一表人才,好歹也是半表人才,就神奇的讓我通過面試了,隨后就上了節目,據說還刷新了當年該節目的收視率,至今我在菜市場買菜偶爾還會被賣菜大媽認出來.
我的人生有非常多的類似經歷,覺得沒啥機會的事,抱著"有棗沒棗,打一桿子"的心態真把事情做成了.比如從理工科轉到商科、追求全系最漂亮的女生、賺到第一桶金,包括開設"吳寒笛可愛多"這個賬號,我也沒想到能做到現在的影響力和粉絲量.
我也不覺得是自己有多厲害,純粹是這些事情真做起來,沒有想象中那么難.
就像后來電視臺編導告訴我,當年各大相親節目非常缺非演藝圈背景的男嘉賓,只要你有份穩定的工作,基本想上什么節目就能上任何節目.
很多沒真正嘗試過的人,往往高估了事情的難度.
大數定理
概率統計學上有一個"大數定律",即在隨機事件的大量重復出現中,往往呈現幾乎必然的規律.通俗點解釋就是:哪怕你追求漂亮姑娘只有20%成功的可能性,你連著追求5個,正常狀態下也能追到一個.
大家如果看身邊創業成功的朋友,他們在成功之前一般也有好幾次折騰失敗的經歷,這其實就反映了"大數定律"的規律所在:嘗試的次數足夠多,成功的概率才能通過結果體現出來.
投資機構會在看好的領域同時投幾家存在競爭關系的初創公司 ;
互聯網創業者即使針對同一個功能,也會做好幾個app馬甲來幫忙引流;
都是在利用 "大數定律",你不知道哪一個公司會成,你也不知道用戶會通過什么關鍵字搜索到你的產品,嘗試的次數增加了,成功的概率才能通過結果體現出來.
讀到這里,也許會有很多人會說:吳寒笛你丫又出來灑雞湯,瞎忽悠,嘗試不需要成本嗎?
試錯不需要代價嗎?"多嘗試"三個字就能說清楚的東西干嘛寫這么多文字?能不能多來點干貨?
而我,仿佛就聽到了來自手機屏幕外,各位愛的呼喚.
好的,干貨來了.
出于真愛,有以下四條建議給到大家,干貨管飽:
4種提升嘗試成功率的辦法
1 承認"自我認知"的局限性
小時候,我們都聽過家里長輩說過類似的話"披薩不就是個大餅鋪點肉"、"外面餐館做的菜好吃不就是因為味精放得多嗎?"、"壽司不就是放塊魚在米飯上".
這些話現在想起來很可笑,但是反應了一個很深層次的心理學困境:每個人都不愿意承認自己的認知是有局限性的.
所以長輩們才會用已有認知中的"大餅+肉"概念來解釋"披薩",用"魚+米飯"來解釋"壽司",而忽略了二者在選材用料、烹飪方法等諸多環節的實質差別.
當我們面對一個不了解的事物,也可能會直觀上的產生很多刻板印象,比如"普通人很難上電視節目"、"互聯網行業里都是高科技人才"等等,但是你如果真正去了解,去嘗試后,會發現其實不是這么回事.
承認自我認知的局限性,認識到"世界真實的樣子,和我們以為的樣子是不一樣的",才會有勇氣去嘗試.
2 減少"自我設限"
有一位空手道大師說過一句話:"盯著你的目標,而不是障礙."
但是好多人,還沒開始干,眼里都是障礙:沒時間、沒錢、沒精力.
我們看到一件事的時候,常常在第一時間抱怨:這件事怎么這么難?!.
這里面的前提和假設就是"我做不到!"
但更正面的自我提問應該是"這件事如果能被做成,可能會以什么樣的方式?"
我否認某些障礙的真實存在,只是不希望它們成為大家的精神困擾.
每個人應該去客觀評估這些障礙的強弱,從而判斷做一件事的把握.而不是在第一時間就因為某個障礙把這件事一票否決了.要停止自我設限,引導自己往積極方向進行思考,一個很好的辦法是:多向自己提一些有建設性的問題.比如:
"這件事如果我能做成,可能會用什么樣的方式?"
"要達成這個目標,我需要什么樣的資源和幫助?"
"有沒有前人做成過這件事,有什么經驗我可以借鑒和模仿?"
3 局部試錯
野外生存專家會告訴你:如果在野外摘果子,你無法判斷這個果子能不能吃,有沒有毒.最好的方法是,把它切開在自己的手臂皮膚上涂抹一下,如果半小時后皮膚沒有不良反應,代表這個果子是可以進食的.
這其實就是"局部試錯"的原理.
經常有朋友拿著他的項目計劃書讓我幫忙看看可行性,我看完了最常說的話,除了"記得請我吃飯!"這句以外,就是:先小成本小范圍的試一下吧.再大的生意,再大的事情,也可以拆解成非常小的單元進行局部試錯.
如果你不確定要不要轉行,先跟目標行業的人多交流一下,看看他們的工作狀態是不是你想要的;
如果你不確定你的創業模式是不是可行,先做做問卷調查和小組訪談;
如果你不確定某種營銷方法能不能把你滯銷的產品賣出去,先在某個時間段找局部人群試一下 .
沒有人能看清楚前方的所有道路,路都是越走越清晰的,但是邁出局部試錯的第一步非常重要.
4 "出席"效應
什么叫"出席",就是"出現在對應的場合".
要減肥就經常出現在健身房.
要勾搭有錢人就經常出現在高端會所.
要學習就經常出現在圖書館和自習室.
成功的前提是"在場",一旦你"在場",很多意想不到的蝴蝶效應可能就自然而然的發生了.比如在健身房看到其他身材好的人燃起了健身的斗志,這比起你在場外糾結"這事兒靠不靠譜""值不值得投入"要靠譜得多.
我有一個女生朋友,長得有點像螳螂和章魚的混合體,在一家央企工作,幾乎每年都升一級,三十歲就做到了中層.
我問她:你升得這么快,秘訣是什么?
她說:和領導睡覺.
天真的我本能的回了一句:真的?
她說:開玩笑的啦!我最大的秘訣就是:沒事就在領導面前晃悠,多請示、多匯報、多交流,領導對我印象深了,有感情了,升職的時候自然首先想到我嘛.
小結
很多意料中非常困難的事情,做起來根本沒有想象中那么難.
"大數定律"告訴我們:嘗試的次數足夠多,成功的概率才能通過結果體現出來.
承認自我認知的局限性,才能減少自我設限.要降低嘗試過程中的試錯成本,可以采用"局部試錯"的方式.而要踏出成功的第一步,你必須在對應的場合"出席".
說了這么多,最后跟大家說一句:
那件你想了很久,一直猶豫,但是還沒付諸行動的事情,要不要用這篇文章所講的方法試一下?!管它有棗沒棗,打一桿子再說.
評論(0人參與,0條評論)
發布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