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都會分層。我今天想跟大家討論的問題是:不同層級社會的根本區別是什么?是財富數量級嗎?5
不是,其實是一種更加微妙的東西,我把社會分成三個層級,上層、中層、下層。
上層社會是由大企業家、政治家、投資家、富二代、明星、名人等等組成的群體,這個群體最大特點就是人與人善于聯姻和聯手,比如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新聞:某企業家娶了某明星;某明星得到了某企業的原始股;某富二代跟某網紅在一起了等等;
為什么上層社會的人總是互相捧呢?
在上層社會里,首先人員稀少,然后大家個個名聲在外,彼此之間基本都有耳聞,如果你想了解誰就去打聽一下,結果什么都摸的一清二楚,所以每個人都很重視自己的名聲。
其次,上層社會的每個人都掌握著大量資源,大家心里都明白一個道理:要有自己手里的資源去換別人手里的資源,這樣才能把資源盤活,自己掌控的東西就越來越多,所以上層社會的人都樂于去分享。
再次,雖然上層社會的人的交往基本都屬于利益交換,合作都是有條件的,但是由于每個人都有一定的背景和實力,所以大家形成了一種互相制衡的機制,一般情況之下很少有人愿意去做出“出格”、“冒大風險”的事,誰會為了占別人一點便宜而丟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
所以,雖然在上層社會里人與人之間少不了虛情假意和見風使舵,但是至少表面上看起來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如果哪一天兩個人到了非翻臉不可的地步,也不會親自出面解決。總之,上層社會的人總是努力保持一種風貌。
中層社會
中層社會是由高管、白領、創業者、中小企業主、自由職業者等等組成的群體,這個群體原本應該享受安逸的生活,但是大家普遍焦慮不安。一方面高高在上的房價、沖擊力巨大的互聯網讓他們沒有安全感,另一方面房產造富、互聯網造富等等財富浪潮又讓大家蠢蠢欲動,所以這個群體最大特點就是等待幫助。
為什么中層社會互相等呢?
首先,中層社會的人改變命運的最好方式就是創業,幾乎每一個人都有創業的打算,但是創業是需要承擔一定風險的,而他們身上的生活負擔(比如房貸、生活支出、健康后備金)等等,這讓他們很難輕裝上陣,于是每個人都在等一個更快、更合適、更安全的機會。
其次,創業還需要找到合適的伙伴和合伙人。但實際上,中層社會里人與人最缺乏的東西是信任,這主要是由于傳統商業的粗放和無底線競爭導致的結果,最終人心向背,人人自危。其實中層社會有很大有才華和潛力的人,但是大家總是打不開懷抱互相擁抱;
所以,中層社會是最尷尬的階層,他們可上可下,但是要面對壓力、風險和猜疑,他們也迫切想改變和創造,但似乎一直在等待機會出擊,然而這個世界怎么會有專門給我們量身定做的機會和人?
下層社會的人,我不想用職業去劃分,這會被認為歧視。我認為下層社會主要指沒有生產資料、僅僅依靠出賣勞動力而維持生計的人,他們在夾縫里求生存。他們往往沒有文化,不在乎尊嚴,更談不上自信。更重要的是他們往往睚疵必報、斤斤計較、互相踩踏
為什么下層社會互相踩呢?
首先,2000年前,管子就提出“有恒產者才有恒心”,這句話真不是隨便說說。一個人要有一定的財富和資產才能有自己的原則和立場。當一個人活著就是為了混口飯吃,整日疲于奔命時候,往往也徘徊在出格、犯罪、和賣命的邊緣。
其次,他們總是互相攀比和提防,總是生怕別人比自己過的好。他們不擔心那些和自己不相干的人成功了,卻總是在意自己身邊的人成功了,這讓他們萌發嫉妒之情。
甚至,他們會在暗地里算計你。你在明,他在暗,他們會以惹你不開心為樂。窮人何況為難窮人?大家都是弱勢群體,應該互相幫助。
這就是上、中、下三個社會的最根本區別之一:
上層社會的人,每個人都在盯著對方的長處;
中層社會的人,每個人都在等待別人的好處;
下層社會的人,每個人都在坐等別人的笑話。
其實,這也是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廣大縣城農村的區別;
一線城市的有能力的人太多,大家互相制衡,所以彼此只能遵守規則;
二三線城市雖有基礎設施但機會太少,大家只能大眼瞪小眼,空有一腔抱負;
廣大縣城和農村基本就是地頭蛇的天下了,關系比能力重要、算計大于努力;攀比高于生活;
評論(0人參與,0條評論)
發布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