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戰略是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今年向人大提出的四個建議之一,馬化騰解釋說,"互聯網+"戰略就是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
近兩年,眾多實力雄厚的傳統企業紛紛互聯網轉型,而眾多中小企業由于互聯網化成本太高而面臨轉型難,每況愈下的經濟形勢,業內不斷傳出如"傳統企業越來越難做了","傳統行業掙不到錢了"等等的聲音,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預測:"未來五年左右, 一切商業都將互聯網化,傳統制造業將受到互聯網沖擊,50%的制造企業會破產."在這樣的局勢下中小企業的發展何去何從?上海鏈企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旭做了如下分析
對于中小企業的角度來說,這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
機遇一:在互聯網上尋找一個"支點",中小企業也能撬起地球
這些年來,科技的發展不僅讓人變得更長壽、更美麗,還讓人變得更懶.新生的80后、90后將成為主要的消費主力軍,他們習慣依賴網上購物,不懂的就百度,參考網友的評論,相信網絡大V的言論,很多人得了信息缺乏恐懼癥,時刻泡在網上,生怕錯過了什么,很容易受到網絡流行的蠱惑.
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必須跟著消費者走,消費者在網絡扎了根,中小企業也得在網絡立個營扎個寨,消費者變懶了,中小企業就得變得更勤快.
對于大型企業來說,中小企業由于規模較小,所以相對比較靈活,調轉船頭在互聯網上安營扎寨,也相對輕松.可以看到已經有很多成功的案例:用互聯網賣煎餅果子的"黃太吉"、用互聯網賣情趣用品的"泡否"、用互聯網賣牛腩的"雕爺牛腩"等等,傳統行業大多涉及人們的衣食住行,誰先找到這個行業互聯網的支點,它不僅能成功轉型,還有可能通過互聯網的機遇成為行業的龍頭老大,中小企業找到"支點"也是能撬起整個"地球"的.
機遇二:政府提出"互聯網+"概念,大力支持傳統企業轉型
近日,李克強總理今年的政府報告中,在"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部分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人大代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聽完報告表示:"'互聯網+'概念的提出,對全社會、全行業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振奮."
值得一提的是,"互聯網" 一詞在2015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被提及8 次,其中"移動互聯網" 和"互聯網金融" 被提起2 次;2014 年"互聯網"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被提及2 次,說明國家在政策層面上支持傳統企業向"互聯網+"企業轉型,對于處在傳統行業的企業來說是極大機遇.
除了國家政策支持及能尋找"支點"的機遇之外,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也是個極大的挑戰.
挑戰一:眾多互聯網創業興起,搶占傳統企業互聯網市場
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9月的達沃斯論壇上,提出要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態勢.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又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個概念從提出后就一直是熱點話題,不斷激勵和驅動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創業大軍,而互聯網創業更是創業大軍中最大的一支.
由于許多高新科技的互聯網創業有較高的技術壁壘,因此許多互聯網創業團隊將目光轉向了傳統行業,利用互聯網思維迅速搶占傳統企業的網絡陣營,例如與的士競爭的"滴滴出行""Uber "、與服裝店鞋店等競爭的鋪天蓋地的購物軟件、與銀行金融機構競爭的滿目琳瑯的理財APP,以及各個領域興起的一站式服務平臺,將一條線的傳統業務一網打盡.
傳統企業固有的思維在互聯網的迅速沖擊下,很容易一擊崩潰、迷失方向,從而淹沒在互聯網轉型的大軍中.
挑戰二:互聯網戰場如海嘯時的太平洋,安營扎寨并不容易
在機遇中提到,中小企業如果能在互聯網上安營扎寨,成功找準一個"支點",它就能撬起整個"地球".但實際上,中小企業力量有限,而互聯網戰場如同海嘯時期的太平洋,也許剛剛站上沙灘,就被卷進海嘯中迅速沉沒到海底了.
有一組觸目驚心的數字,從2015年6月份融資超過10個億人民幣或者1億美元以上的企業已經死掉了6千家,到12月份的時候數字增長到1萬7千多家,有些企業估值超過了10億美元或者1億美元到10億美元之間,等到年底的時候突然發現很多人不見了,他們死掉了,或者被兼并、合并了.擁有極為雄厚的資金支持的互聯網企業尚且倒得如此迅速,更不用說規模小、資金較為薄弱的中小企業了.
所以,在海嘯般的互聯網市場上,首先最大的挑戰便是保證讓自己活下來.
分析了機遇和挑戰,那么,中小企業互聯網轉型時最需要的是什么呢?
需要能幫助中小企業在海嘯般的互聯網市場活下來的工具,能讓中小企業在互聯網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互聯網消費者心中有一席之地,就暫且算是活下來了.
很多傳統企業在轉型互聯網時,做的第一件事是,建了一個企業網站,然后第一種企業就放任不管了,奢望廣大消費者能自然而然的搜索到這個官網,進而轉化成企業的客戶;第二種企業,開始做網絡推廣,尋找百度、360搜索等付一定費用,然后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他們的身上,期望通過這一筆費用,能讓自己的業務在網絡上風風火火的開展起來;第三種企業撥了一部分預算,組建了一個網絡推廣團隊,一年花十幾萬的人力成本在網絡上推廣.
半年或者一年之后,第一種企業發現官網幾無流量,網絡轉化訂單為0,于是放棄了轉型,繼續用著傳統的方式經營企業,希望依靠以往的經驗能夠存活得更久一些;第二種和第三種企業,分為兩種情況,情況一是傳統企業通過此種方式取得了一些效果,網絡轉化收益和推廣費用可持平或略有節余,于是保留了這種方式,用著較為昂貴的方法艱難的進行著互聯網轉型;情況二是企業從網絡上的轉化收益遠遠不足推廣費用,大部分的收益依然來自傳統的線下經營,因此迅速的撤掉了推廣團隊,回到之前的傳統經營中去.
評論(0人參與,0條評論)
發布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