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贊同Tim O’Reilly將互聯網比作一個操作系統的觀點——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和最有用的一個。互聯網有能發展子系統的特質。這一特質成功地拋開了一些在只有一個贏家的市場可能性。
互聯網子系統具有運用數字技術進行革新的潛力。有些子系統的領域非常清晰,并且有一到兩家大公司占主導地位。而在其它一些不夠發達的領域中,還有沒這種成功的先行者。
所有的互聯網子系統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現有的用來解決類似問題的行業。而這些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這是世界上首個支持多對多(我把它定義為做雙向的一對多)交流的技術。
它減少或消除了一些交易成本。
它是世界上最有資本效率的革新空間。
它能引領減少中間環節的趨勢。
它使得由功能性的市場縮水。
下面我們看看不同的互聯網子系統并分析它們是如何影響各行各業的。
(與Tim O’Reilly不同,我認為比起子系統這個稱呼,它們從屬性上來說更應該是一些應用。而由于手機設備和瀏覽器是互聯網的門戶,我會對它們分別進行討論。同時,廣告對我來說,盡管它大量地存在于網絡當中,我仍然將它當做一種商業模式,而不是一個互聯網子系統。)
在線搜索
搜索領域至今為止還都基本上被Google所掌控。而且在中短期,這個現象并不見得會怎么變化。然而,我還是看到了有關搜索方面的潛在轉變。首先,因為搜索是這樣一個巨大的市場,我們能夠搜索到原始內容的可能性越來越低。像Demand Media這樣的內容集合網站往往霸占了許多搜索結果。
“我們要照照鏡子問問自己,‘這是我們想要給用戶帶來的東西嗎?’我們在污染互聯網?!狫ason Calacanis”
第二點是,除了純文本搜索之外,還有其他很多可能性。媒體搜索現在還很不發達。最大的障礙就是一些缺乏文字語義學上聯系的內容不能通過PageRank這樣的算法被搜索出。包括書籍、圖片、視頻和音頻。對于這些內容,也許很快就會面臨一些革新。
在線零售
零售是一個龐大的子系統,它現在由Amazon掌控。這是一個典型的勝者為王的市場。它的其中一個二級子系統是在線競拍,也擁有像eBay這樣的主導者。
在線零售是長尾理論的產物,并且可以在沒有實體店的情況下進行銷售。至少最近一段時間,我沒有看到這個行業會有什么實質性的革新。也許社交網絡可能可以改變購物模式。但是至少到目前為止,Amazon好像沒有什么威脅。
媒體入口
媒體入口是一塊巨大的并且暫時還未單獨受到某一個參與者掌控的大領域。然而,一些有獨特風格的媒體已經開始呈現出壟斷趨勢。Facebook和Flickr占領了照片領域;Apple的iTunes領導了音樂領域;Apple和Netflix占據了視頻領域;而Amazon則占領了書籍領域。
我們還不清楚當報紙業完全數字化后誰會占據主導地位。也不知道當媒體流時代替代下載時代的時候會發生些什么。
現在,像Spotify或者SoundCloud這樣的新興公司已經開始嘗試在音頻方面的革新。但是音樂行業的革新是步履維艱的。這個行業長久以來都處于被改革的焦慮中。而處在這個領域目前的參與者并不會那么輕易放手。
總而言之,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具有經濟效益的子系統之一,但也是一個混亂艱難的領域。而障礙并不是出現在技術上。媒體入口需要的是制度的創新。
一對一(個人)交流
這是電話、電郵和即時消息子系統。這塊大部分由Facebook,Skype,Google和Microsoft所掌控。而Facebook在消息方面可能又是最為重要的掌控者。Apple只是在這幾年才通過iPhone加入了這個行列。我認為這個領域的革新還有很大的空間,但是看起來新的參與者將會越來越難以進入這個領域。
一個有趣的問題是,這些不同形式的一對一交流是會最終趨向形成一個統一的通信形式,或是維持現狀,抑或是分離得更開?我傾向于第一種假設。盡管人們想要區分在生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但是他們仍然會希望能夠通過同一種渠道來處理文本、聲音和影像上的一對一交流。
一對多(廣播)交流
這是由用戶希望得到公共聽眾的意愿衍生出來的子系統。當它以網頁形式出現時,Google的博客平臺Blogger,Wordpress和新近的Tumblr占據了主導地位。而在視頻方面,Google的Youtube獨領風騷。播客(Podcasting)這種廣播音頻的形式似乎現在還沒有被壟斷。
從某個角度來說,這種能夠以零成本向公眾廣播內容的方法已經融入到了網絡結構系統中。它是最重要的和最與生俱來的子系統,但是也是最分散和最開放的一類。讓我們希望它能保持現狀吧。
多對多(社交)交流
很多人都習慣于將廣播歸入社交媒體這塊。而我認為社交媒體應該是一種實時網絡。社交媒體是以Twitter為先鋒的子系統。而Facebook將社交媒體推向了更為開放的交流,并坐上了社交媒體平臺當之無愧的第二把交椅。不過Twitter相比Facebook仍然有三點重要的不同之處:它是默認對所有人公開的,它讓不對稱關系(follow)代替了對稱的朋友關系,它只能控制在160個字以內。
目前,還沒有其他平臺能夠與之在社交媒體或是實時網絡方面相抗衡。社交分享的數據顯示社交網絡已經和搜索一樣,成為了瀏覽量的最要來源。在這個領域當然還有發展的空間,但是現有的狀態似乎已經很不錯了。
社交網絡
這個子系統在社交圖表擁有者的控制之下。它的老大Facebook,已經將對手們都遠遠地甩到了后頭。而且這個勢頭在目前無法壓制。它的二級參與者都是基于一些諸如商務(LinkedIn)和離線關系(Meetup)這類的框架所建立的。
很多參與者是在Facebook的平臺之上進行革新。其中之一便是Zynga。Zynga的成功已經可以重新定義一個全新的子系統了,也就是社交游戲子系統。社交游戲的巨大成功給Facebook帶來了另一個提示:這個平臺除了能給游戲作為基礎設施,還能不能有些其他的用途?
沒有人能夠阻止Facebook在這個領域成為霸主。然而,社交目的除了單純的社交網站之外,還和組織、商業有著密切的關系。Facebook確實有著最廣泛的社交圖譜,但是它并沒有能夠實現所有的社交目的。社交所囊括的內容絕不僅限于分享照片和更新狀態。
支付
這個子系統的主導者是PayPal。當然其他很多公司都在尋找進入這個領域的渠道,包括虛擬貨幣(比如Facebook的Facebook Credits)或是像手機支付這樣的新渠道(比如Twitter的聯合創始人Jack Dorsey給我們帶來的Square)。在我看來,很顯然,并不是所有這些不同的支付系統都將能笑到最后。
現在在支付領域中的革新顯然都是由越來越普及的社交和手機應用所觸發的。最終,支付還是會形成一個以贏家獲得大部分利益的局面,而PayPal就是最有可能可以笑到最后的那一個。如果它的用戶群繼續穩步增加的話,那么不久后的將來,它的重要性肯定會超越它的母公司eBay。
本地零售和服務(LBS)
互聯網的LBS子系統主要是以像Foursquare這樣的手機服務和類似地址號碼薄的Qype這樣的服務為先鋒隊伍。然而,Groupon才是首先激發這個市場潛能的那一個。它使得在這個市場中以最快的速度獲取最大的價值成為可能。
本地化指導是大勢所趨,而將其迎合本地的商業仍然是一個大有可為的方面。Groupon是否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大贏家?這是最后一個嗎?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但是有一件事情可以確定:在這個領域中,正在有一些改變悄然發生。
云計算
云計算是以技術基礎設備作為一項服務(包括存儲、計算、托管各個方面)。它現在被Amazon的Amazon網絡服務所掌控,而排第二位的就是Google的Google應用引擎。云計算是一個典型的規模商業。它是一個對于進入時間非常敏感(越早越好)并且有很高門檻的東西。
然而,在這樣一個平臺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以Heroku為例,在一項絕妙的服務革新中,它在AWS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應用平臺服務。同時一些軟件服務公司也保留了它們的基礎設備。在商業界,SalesForce是一個最重要的公司。
云計算仍然處在嬰幼兒時期,而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獲得更加重要的地位。以基礎設備、平臺和軟件為服務的公司可以為今后的新興公司添磚加瓦。就像沒人希望做重復勞動或者擔心電力供應的問題,大多數人也不想自己去建立這樣一個數據中心。計算的基礎設施將會變成一種商品,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領域的發展空間已經被阻斷。
眾包
眾包指的是一個提供人力外包的子系統(個體勞動力,合作,協作)。和外包的一對一不同,眾包指的是一對多。眾包在基礎設施層面還沒有一個主導力量。先行者Amazon的Mechanical Turk并沒有得到太大的突破,而新的像ClowdCrowd和CrowdFlower這樣的公司仍然在試圖尋找足夠的資源。
盡管如此,在我看來,這個子系統需要一個良好的商業基礎設施來支持。一旦它形成了,那么它將可以獲取這個市場的一個很大部分。這些應用已經很廣泛了,而且到目前為止,大多數像99designs或是LiveOps這樣的眾包服務是使用他們自己的人力資源。
就像我常常會思考很多有關未來的工作和數字化工作會如何改變這個社會的問題一樣,我認為眾包將會是所有互聯網子系統中最具有發展潛力的一個。
金融
令人驚訝的是,互聯網的金融子系統至今并沒有被深入發掘。我能想到一個只僅限于美國的公司在從事這種類似個人金融的服務:Mint.com。這家公司已經被Intuit收購。那么全球化的Mint還沒有出現?
除此之外,Mint只提供金錢的管理服務。那么個體借貸和集資,甚至是個人基金呢?為什么不參照一下銀行的做法,在這里創造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呢?
所以,金融是下一個需要被打亂的行業。因為金錢恰好只是一些數字的東西,它能夠很容易的在這個信息時代被完全改造。
教育
教育是一個初級子系統,仍需大范圍的革新。當然,到現在還沒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藍圖指引我們教育應該向何處發展。但是有些東西是確定的:現在談教育已經沒有什么特別的意義了,因為文憑很大程度上來說已經過時了,簡歷正在被社交網站的個人資料所替代,而網頁本身就已經成為了二十一世紀的教科書。
誰會成為教育界的先驅?這個子系統已經能夠容得下大平臺的發展了還是仍將散亂不堪?我的想法是,將來,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有機會接受最好的教育;都可以向最好的老師和最棒的思想者學習;都可以接觸到最容易理解的課本;并且得到最完整和最重要的第一手資料。
怎樣才能把他們整合起來?我不清楚。但是機會就在那里,而且這些零碎的東西正在一步一步地被拼湊起來。
能源
能源是在可見的將來最可能會被數字化技術影響的東西。電子和光子是數字傳輸的載體,而同時電子又能被數字所控制。對于能源互聯網子系統來說,最基本的方向應該是智能電網(Smart Grid)這樣的東西——通過提高能源效率來降低電價。而已經有先驅者進入了這一行業。
數字化的各類能源將會在電力的應用之后陸續出現。當汽車的能源將要消耗完時,它們將可以在晚上進行能量補充。最優化的方式是能源消耗由本地小電網來提供。
但是智能電網仍然很不完善。它們需要復雜的安全模式來阻止像Stuxnet這樣的病毒的大范圍攻擊。當能源基礎設施實行數字化管理之后,它也需要防止病毒入侵。
醫療
醫療將會成為一個很難進入的子系統,所以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什么突破。首先,它很難被數字化,也就是說,數字化的醫療保健將要能夠通過醫生作為媒介轉化為能量。加之醫療可能是最私人的東西,所以更加增添了改變現狀的難度。
顯然,能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在不危及病人的隱私的情況下,醫療記錄可以被電子化。醫患間的費用可以通過電子支付手段來解決。通過檢測和算法式的監控可能可以以預防代替治療。游戲機制也可以讓人們更為主動地對待醫療保健。
不管將來在醫療方面會有怎樣的變化,它的發展肯定會非常緩慢,因為關鍵的技術信息需要依靠的三大媒介是:醫生、醫院和健康保險。
政府
政府將來也會數字化,而民主參與也能以此形式表現。就目前來說,我們可以想象這將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政治象征著權力,而當權者并不希望權力從他們手中溜走。
不管怎么說,我們可以展望一下未來,那時候我們可以通過數字化參與投票而不用擔心作假。如果有其他的組織機構來推進政府施行這項措施,這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我們可以想到WikiLeaks和Liquid Democracy這類東西。
互聯網的政府子系統是發展最不完善的,同時也是在短期內最難看到發展前景的領域。然而,數字化政治的潛在利益是巨大的。在短期內,這個領域的革新最有可能被數據公開運動所推動。
評論(0人參與,0條評論)
發布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