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引用和錨文本會共存,誰也不會取代誰
最近關于共同引用功能的這個話題挺多的,其實這個也不算什么新的東西.其實我記得百度的創始人李彥宏在超鏈接分析的靈感就是來自于共同引用,當時想到的是論文引用.比如我寫一篇文化,需要引用到哪位名人里的觀點或者論述,這樣引用的越多就越證明你權威.后來李彥宏就把這想法放到搜索引擎上,變成了超鏈接分析.我是這樣的判斷的,其實搜索引擎發展到今天已經可以不用鏈接也能判斷了,只是當時可能還沒有這樣的技術,需要鏈接而已.因為現在的語義分析,智能化已經比當時進步很多了,給大家看個案例大家就明白了.
你在百度新聞人物里搜索馬云,出現在與事件相關人物里的人,那里面的人物完全超出了關鍵詞的范疇,跟馬云這個詞完全沒一點關系了.大家看百度是如何進行判斷的,大家看看圖片就知道了. 估計百度是有一個人物庫,這樣就能可以統計最近這段時間馬云和哪個人物經常出現在新聞源網站里,根據這個數量進行展示就好了.當然這方面雖然表現比較小,但可以說明的是百度是有這技術的.即便不通過鏈接也能判斷出相關性來,我想這就是共同引用吧,相信未來還會加入一些語義分析的成分進來.
其實現在這個技術應該是有用到了,比如你在百度搜索SEO,右側出現其它人還搜了什么,列出五個結果.五個結果依次是網站優化,SEO博客,長尾關鍵詞,網站地圖,28推其實這五個關鍵詞四個已經完全脫離了SEO本身字的檢索.相信里面有錨文本的因素,共同引用的因素,語義分析的因素,我想說的是共同引用現在很重要,可能其權重并不亞于錨文本.由于新技術的出現,老技術自然被沖擊,錨文本的權重被稀釋也是很正常的.
但聽到有人說到取代,這點我是不認同的,首先要從它們本質的功能出發.如果大家去百度百科里看錨文本,那里面的錨文本是起什么作用的,錨文本起到的主要功能是解釋.比如我在百科詞條起提到一個剛出來的新詞,可能大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我需要給這個關鍵詞加一個錨文本,讓需要了解這個詞意思的人點擊過去,這才是錨文本的本質意義.共同引用的情況可能是這樣:比如我這篇文章:共同引用和錨文本會共存誰也不會取代誰,如果是給這篇文章加上鏈接,別人在另一篇文章提到,那就叫引用.如果加上鏈接,那既是引用又是解釋,方便用戶找到,像這樣全標題的錨文本我相信引用的成分會大,像一些名詞的話我相信搜索引擎會判斷解釋的成分較大.
評論(0人參與,0條評論)
發布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