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互聯網商業模式剛開始在中國興起的時候,任何產品只要和互聯網扯上關系,那就幾乎肯定是能掙錢的,這就是互聯網傳播的力量,可以說是概念的成功,也可以說是想象力的勝利,但現在又如何呢?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帶給了人們信息收集便利的同時,同時也以天量的信息帶給了人們一種另類的負擔,使得人們除了自己真心需要的信息外,對其他信息的敏感度越來越弱.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下,以傳播或者推廣為中心的話,要想自己的商品或者商業信息傳達到目標人群中,且產生一定的效果,就必須提高目標人群對自己商品或商業信息的敏感度,那么這種敏感度怎么刺激提升起來呢,大多的就只有采取了增加傳播的力度,也就是營銷廣告的頻度和廣度.
但問題是,當這個成為大部分人一種共識的話,那么絕大多數的都會采取同樣的策略,結果是如果你不跟進的話,那么你的信息從營銷角度上而言就越來越弱了,直接結果也就是不燒錢肯定會死.如果你跟進的話,結果又如何呢?當所有的人都增大同樣比例強度的話,對于同樣的對象來說,其影響是和過去沒有什么區別的.那就意味著,只有你比別人燒更多的錢,你才能脫穎而出,于是這就會造成一種惡性循環,爭相比拼投入,直接的后果是營銷成本的提高,而市場卻沒有按同樣比例擴容,那么最后剩下的就只能是有最多錢燒的.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事實上,當絕大多數人還停留在這樣的一種認識中的時候,互聯網世界中其實不斷的在誕生著很多的有競爭力的小公司,這類的公司沒太大的資本實力沒法用錢去燒市場,這是它們最大的劣勢,但同時這種劣勢卻在逐漸演變成優勢,因為無法在傳播中大廣度和大頻度的廣告投入,所以這類的公司就只能更腳踏實地的立足于產品本身,也就更在意于這小眾人群對自己公司產品的體驗,或者說,公司的實力決定了他們的重心更多的傾斜于營銷成功中的后者,即用戶體驗.筆者在商務咨詢公司工作的過程中曾接觸過不少這樣的小公司,以這些公司的產品,如果從專業角度來看的話,都是相當有市場潛力的,而且在他們小眾的范圍內也是有一定客戶的粘度的.但結局卻不一樣,有些公司取得了前期的成功,就大規模的擴張,然后就煙飛灰滅了.
原因很簡單,他們前期的成功是基于產品即客戶體驗為核心,他們的失敗基于他們重心的偏移至傳播.當然了,他們想做得更大那么從營銷角度而言是廣告的傳播是必須的.我們考證很多成功的公司,實際上沒有哪一個是純粹的靠傳播做起來的,傳播必須有基于用戶需求的基礎,蘋果公司的傳播力量大到無法想象,但它也出現個好幾款失敗的產品;同樣也沒有哪一個是純粹只做產品而不做傳播的做起來的,任何一個大企業,百年企業,哪一個企業沒有品牌故事?
也就是說,真正成功的市場營銷,廣告傳播和用戶需求是一個整體,是一種平衡.在某個特殊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一些特例,比如互聯網在我們中國發展的這個過程中,但最終還是會回到這個本質性上的平衡上來的.互聯網營銷其實也沒有什么太多奧妙,其和傳統的商業模式只是表現手法上有區別,本質還是一樣的.
評論(0人參與,0條評論)
發布評論
最新評論